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家庭儿童

焦作市2023年度粮食安全生产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12/30 11:10:13     来源:本站原创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粮食安全是每个主产区的责任和担当。焦作市作为我省粮食主产区、全省制种大市、全国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守护大国粮仓、端牢“中国饭碗”是焦作责任,更是焦作担当,对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改善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焦作市妇联组织市巾帼科技志愿服务团部分涉农专家于2023年10月27日至30日对我市粮食安全生产现状进行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焦作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成高标准农田232.3万亩,小麦种子繁育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占全省小麦种子繁育面积的四分之一,繁育品种近200个,2015年以来通过国审小麦品种11个、省审51个,形成温麦系列、平安系列、怀川系列等优良品种,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粮食总产连续7年稳定在200万吨以上。今年夏粮面积250.96万亩,总产142.98万吨,单产569.72公斤/亩。秋作物播种面积282.1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8.38万亩,圆满完成年度全市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420万亩的总目标。全市优质蔬菜、花生、怀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1.92万亩、35.01万亩、17.5万亩。

二、措施成效

(一)狠抓粮食高产创建。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政策机遇,以提高灌溉效率、提升耕地地力、改善农田生态为核心,整建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建设4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目前沁阳市、博爱县9.2万亩示范区项目,已通过省级审核备案,近期将开工建设。孟州、温县5万亩项目已经完成初步设计,武陟县、修武县、马村区、高新区15万亩项目正在前期论证)。2023年省厅下达我市新建高标准农田任务6.4万亩,总投资9600万元,年底前完成建设任务,目前项目进度在全省位居前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232.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4.8%。

(二)狠抓种业提升工程。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开展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加快选育农作物新品种。大力支持以平安种业、怀川种业为重点的育种龙头企业,不断提升育种实力和营销能力。先后多次成功举办种子产业博览会,扩大了焦作种子的影响力。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占全省良种繁育基地的四分之一,我市被任命为中国优质小麦之都,温县被认定为国家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三)狠抓高产技术攻关。组织各县(市、区)建立品种筛选展示示范基地,引进试验与展新品种,开展品种高产攻关和擂台竞赛,着力挖掘苗头性品种,为全市适宜品种推荐和品种更新换代提供有力依据。动员种业公司、种粮大户积极参加高产竞赛活动,试验应用宽窄行精播匀播、超常量施用磷酸二氢钾等高产集成技术,努力挖掘现代生产条件下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的生产潜力。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持续培肥地力,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积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多抗、广适、耐密、高产、稳产品种,精播匀播、水肥一体、一喷三防、一防双减、适期晚收等高产攻关集成配套技术,推动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努力将专家产量转化为农户产量,把典型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

(四)狠抓农技推广和装备提升。以31个乡镇(区域)农技站为依托,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强化动植物防疫检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监测等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的精准化水平。推进农机装备升级,积极引进试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耕作机械技术、农机全程机械化作业数字化监管技术、智能植物工厂等,推动数字化、智慧化示范应用与推广,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9%以上。粮食生产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209.1万吨,粮食生产面积421.25万亩。夏粮平均亩产523.3公斤,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小麦高产攻关田有4个品种亩产突破900公斤大关,均打破了全国纪录,其中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高产攻关田经过实打实收亩产达981.1公斤,被《农民日报》等相关媒体宣传报道。武陟县50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点,实测单产1260.23公斤,再创我市夏玉米单产历史新高。

三、存在问题

(一)粮食生产技术落后,种植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目前,焦作市粮食生产主要以小麦为主,其他粮食作物如玉米、水稻等种植面积相对较小,导致粮食生产结构单一,品质和品种不够丰富。

(二)农业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差。一些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损坏严重,缺乏有效的维护和更新,抗灾能力较弱。

(三)农业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相对滞后,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四)粮食储存设施不足,导致粮食容易发生质变。目前,焦作市的一些粮食储存设施缺乏现代化的储存技术和设备,导致粮食容易发生霉变、虫蛀等问题。

(五)粮食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焦作市粮食加工企业缺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这使得整个行业尚未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开展育种攻关,推广多元化的种植结构

聚焦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开展种源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和良种联合攻关,打通种子企业与中国农科院、国家小麦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建立育种技术合作通道,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稳产、高产、抗逆为主导种植品种,做好种子田的保纯去杂和种子检疫工作,提高统一供种水平、种植效益,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结合供给侧改革方向以市场为主导,推广多元化的种植结构,如推广种植特色经济作物、高产高效的农作物等,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多样性和品质。

(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灌溉系统、排水系统和水土保持设施等,以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和农田情况,科学规划和管理农田水利设施。定期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制定应急预案。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包括资金、技术和人力等方面的支持,以提升减灾抗灾能力。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服务力度

一是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三是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是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先进的科技成果普及到千家万户。五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技成果,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效益。六是持续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和“百站包万家”活动,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落实各项田间管理措施。

(四)加强粮食储存设施建设,提升粮食质量保障水平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粮食品种,合理布局仓房、加强维护管理,确保粮食能够得到良好的储存环境。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提高农民科学储粮技能,有效延长粮食保质期。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库体系,以便在市场波动时确保供应、稳定粮价、保障民生。

同时建立健全的粮食质量检测体系,确保流入市场的粮食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粮食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条

粮食加工企业应注重引进和创新技术,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提高粮食加工的效率和品质。强化与种植、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衔接,创新经营模式,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效率和附加值。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渠道,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率。政府应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质量监管,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六)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围绕绿色高质高效生产要求和目标,加强农机手和农民标准化种植培训,扩大机械化耕作和深耕面积,提高整地质量,增强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后劲。选择试点县召开三夏农机新模式作业现场会,对小麦机收、小麦秸秆还田、玉米机播三机配套一体化作业演示,推广“高茬—还田”新的作业模式。一是降低机车作业负荷,加快了收割速度,使收割速度提高20%—30%。二是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三是起到抑止杂草生长和保墒作用。四是降低了作业成本,据估算每亩可降低5元左右,减少了农民在收割小麦时的投入。五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夏季焚烧秸秆的问题,彻底消除焚烧隐患。

文章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