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建功风采录丨河南省三八红旗奖先进个人杨华:三尺讲台到民生一线,用热爱书写教育担当
在怀川大地的奋斗画卷中,总有“她力量”闪耀光芒;在时代发展的铿锵步伐里,总有“她身影”坚毅前行。9月17日,河南省妇联揭晓了河南省三八红旗奖,我市有2个集体荣获河南省三八红旗奖先进集体称号,11名个人荣获河南省三八红旗奖先进个人称号。我们将通过文字与故事,还原她们奋斗的足迹、倾听她们初心的声音,激励全市广大妇女姐妹以榜样为镜、向先进看齐,在各自岗位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她风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河南省三八红旗奖先进个人——山阳区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杨华,了解她的奋斗故事!
从18岁站上讲台,到成为深耕教育领域30年的“老兵”;从扭转“倒数第一班”的一线教师,到带领团队斩获省级荣誉的教研员;从校园里的“孩子王”,到为民发声的省人大代表——杨华的每一步,都踩着“让教育有温度”的印记。
1995年,刚从焦作师范毕业的杨华,带着“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信念,接手了一个成绩全年级垫底的班级。“没有差学生,只有没找到合适方法的老师。”她把家“搬”到了学校,每天14小时陪伴学生,时间表里没了“上下班”的界限。为打磨一堂好课,她常常熬夜修改教学设计;见学生因成绩自卑,她自掏腰包买零食鼓励:“我们离前面只差0.1分,你敢不敢再努力一点?”为让课堂“活”起来,她周末带学生当“义务小交警”,走进田野找写作素材,把课本知识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体验。两年后,这个曾经的“倒数第一班”完成逆袭,学科成绩和朗诵、运动会等赛事均稳居年级第一。“教师的幸福,是看着学生带着你的光,去照亮更广阔的世界。”17年一线教学生涯,这句话成了她的初心注脚。
2012年,杨华调任山阳区教育局任教研员,从“教学生”转向“育教师”,她给自己定了新目标:做“学术型教育人”,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课堂攻坚中,她带头钻研,在省教学技能竞赛、优质课评比等赛事中拿下三十余项省级一等奖;科研路上,她主持和参与的课题多次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研究成果推广至广东湛江、四川成都等160余所小学,实验校多次登上“学习强国”;赋能教师时,她甘当“人梯”,以“理论浸润—实战打磨—团队攻坚”模式,每周至少三天扎根学校磨课、开讲座。在她指导下,徒弟张洁从教学新秀成长为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特等奖得主,山阳区小学语文团队连续三届包揽省优质课一等奖,73人次获省市级奖项,32人晋升为省、市、区级骨干教师。“一个人的优秀不算什么,一群人的成长才能真正改变教育。”杨华说。
走出校园,杨华的“教育初心”延伸到了更广阔的民生赛场。作为省、市人大代表,她聚焦教育安全,推动《焦作市中小学校安全条例》成为全省首部中小学安全地方性法规;提交的5件议案、16件建议中,多篇社情民意直达省市人大政协,2024年更是作为教育界唯一代表亮相“省人大代表通道”。同年,“河南检察机关杨华工作站”挂牌,半年内帮助65名孩子转化回归社会,相关经验被《河南日报》报道。省人大成立70周年时,她从18万各级代表中脱颖而出,成为焦作市唯一入选“出彩代表”的省人大代表。
身兼山阳区妇联副主席、民进山阳第一支部主委,杨华的“担当”从未缺位。她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师”“微家书座右铭”等活动,带领团队在全市普法微课比赛中斩获一等奖,用“她力量”守护家庭;作为民进会员,她牵头捐建“开明书屋”、开展扶贫助教,连续三届在民进河南省委比赛中夺冠,带领支部获评“河南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关注乡村教育,她深入武陟、修武等地调研,撰写的《乡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课题被《河南日报》专访,还多次到孟州、博爱等地开讲座,“把优质教育送到家门口”。
从三尺讲台到民生一线,杨华用30年时光证明:教育的本质,是用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而担当的意义,是把一份热爱变成千万人的希望。
作者:焦娇/文、图
文章编辑: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