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大比武”活动风采展——朱晓燕
8月19日上午,焦作市妇联、市司法局联合举办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大比武”活动,10组调解高手在模拟真实案例的“调解战场”上展开一场“智慧较量”,集中展示了我市人民调解员在化解婚姻家庭矛盾中的专业技巧、法律素养和人文关怀。他们情法交融、巧妙施策,于细微处见真章,在模拟场景中生动演绎了化干戈为玉帛的调解艺术。
下面让我们一起关注“大比武”三等奖获得者——武陟县妇联推荐的调解员朱晓燕。一纸为购房而签的“假离婚”协议,竟成了击碎信任与婚姻的铁证。当男方拒绝复婚,女方人房两空,调解员将如何破解这场情与法的困局?
案件聚焦
假离婚购房酿真纠纷,产权归属引发激烈争议
王某与李某为规避限购政策协议“假离婚”,约定房产归王某所有。购得新房后王某拒绝复婚,李某主张重新分割原共有房产,称离婚协议非真实意愿且首付含父母出资10万元,双方矛盾急剧升级。本案涉及离婚协议法律效力、共同财产认定及虚假意思表示风险,情法交织,对调解工作的专业性与策略性提出更高要求。
调解现场
诉求对立各执一词,法理疏导明晰利害
调解初期双方立场尖锐对立:李某要求分得50万元补偿,王某仅愿支付15万元。调解员采取背对背方式,先向李某释明法律上无“假离婚”概念,协议具法律效力且缺乏欺诈证据,诉讼风险极高,建议理性接受30万元方案;随后与王某沟通,肯定李某家庭付出并阐明诉讼对孩子及家庭的负面影响,引导其提高补偿金额,最终促成双方就补偿金额达成共识。
法理交融
法律刚性融合情理,巧妙平衡实现突破
调解员坚持以《民法典》相关规定为基准,明确离婚登记的法律效力,同时充分考虑李某父母出资、共同还贷等实际情况保障其合法权益。在严格遵循法律框架的基础上,巧妙融入情理疏导:既让王某认识到李某多年来为家庭的付出,又使李某理解法律层面的约束力。通过精准把握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最终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解方案,实现纠纷实质性化解。
圆满化解
补偿方案终获认可,抚养探视同步解决
经多轮耐心调解,双方达成全面协议:原房产按离婚协议归属王某,王某一次性支付李某30万元补偿款并于当日完成转账;孩子抚养权归李某,王某每月支付1000元抚养费并享有合法探视权。协议内容得到及时履行,不仅妥善解决了财产纠纷,还同步处理了子女抚养问题,避免了后续潜在矛盾,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经验与启示
虚假意思表示藏风险,婚姻制度须敬畏
本案例深刻警示:为规避政策而办理的“假离婚”存在重大法律风险,离婚协议一经登记即具法律效力,“假离婚”最终变成“真分手”的案例屡见不鲜。调解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法律底线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建议进一步加强公众普法教育,明确婚姻登记的法律严肃性,同时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家事纠纷中的独特价值,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切实维护婚姻家庭关系稳定。
作者:焦娇/文、图
文章编辑: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