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信息中心 > 巾帼风采

【科技助农 巾帼先行】一起来学怀菊花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

发布时间:2025/3/4 10:54:39     来源:焦作女性

栏目语

焦作市妇联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组织成立了巾帼科技志愿服务团,汇聚了一批热爱农业、精通技术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她们是农业科技的传播者,是田间地头的“巾帼力量”,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半边天”。她们用专业知识与热情服务,为农民朋友传经送宝,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科技助农 巾帼先行”的使命与担当。市妇联特别开设“科技助农 巾帼先行”专栏,巾帼科技志愿服务团成员从备播到播种,从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全方位将“四大怀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的栽培技术讲清楚、说明白,以期帮助农民提升种植能力、提高收入水平。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第三期——怀菊花规范化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甘菊,节花,常以花序入药,食味甘苦,性凉,含挥发油、菊甙,腺嘌呤,胆碱,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样物质,维生素B,氨基酸和刺槐素等,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解毒之功效,是目前药饮兼用作物,主要分布于河南的武陟、温县、博爱、孟州等地。


选地整地


菊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的肥沃旱地栽培较好,每亩施圈肥3000kg作基肥,翻入土内,有条件的地方,可每亩施圈肥4000-5000kg,过磷酸钙50kg,豆饼50kg,撒匀,深翻30cm,耙细整畦。


适时移栽


菊花移栽一般在谷雨前后,新苗高约15cm时,将老墩刨出,顺其自然长势带根分成单株,选健壮者,按株距50cm,行距70cm开穴,穴深13—16cm,穴直径大小视种根大小而定,每穴1—2株,栽后覆土踏实浇水。为预防病害,栽植前种苗可用50%多菌灵800倍+50%辛硫磷1000倍蘸根,进行灭菌处理。


田间管理


怀地黄一般4月中旬种植,10月下旬收获,从种到收约200天左右。

①补苗、蹲苗:菊花栽植10天左右,即可成活返青,若有缺苗应及时补栽,苗期应多锄少浇水,促根系下扎,控制地上部徒长。

②中耕培土:菊花苗栽植后应及时中耕松土,防水分蒸发和土地板结,“小暑”前后(待植株长高至33cm 左右时),结合追肥进行培土封垅,以防倒伏。

③打顶摘心:打顶可抑制徒长,使主茎粗壮,减少倒伏,并使菊花分枝多,增加花蕾,提高产量,打顶的时间,可根据种植早晚和枝条长度而灵活掌握,一般菊花一生打顶3次,第一次在“芒种”前后,植株高20cm以上时,选晴天摘除主干顶芽,使其高矮一致,促侧枝生长,个别不足20cm的可等它长高后再打顶;第二次在“小暑”前后,摘除第一次打顶后长出的长20cm以上的侧枝顶芽,促更多分枝生长;第三次在“秋分”前进行,只需摘心,促其多结花。

④合理施肥:菊花根系发达,细根多,吸肥力强,需肥量较大。合理施肥的原则是普施基肥,轻施苗肥,追施分枝肥,重施蕾肥。第一苗肥:栽种成活后,随即用人粪尿每亩100~150公斤,加水10倍浇施;第二分枝肥:每次打顶后,每亩浇施一次10倍的人粪尿1000公斤左右或尿素10公斤;第三蕾肥:在花蕾初期,用每亩20公斤的氮、磷、钾复合肥浇施,以促进多结蕾开花,花期整齐,提高产量与品质。

⑤排灌:菊花生长旺盛、枝繁、叶茂、蒸腾量大,加上根群浅,无主根,因而对水分要求严格,既不耐旱,又怕涝,既喜湿润,又最忌积水。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高,蒸腾加强,需水量也增多,要经常浇水;特别是孕蕾期(9月下旬)前后,不能缺水,追肥后要及时浇水。夏季大雨,连绵季节要注意排水,地上不能积水,防止烂根。


病虫害防治


①斑枯病

症状:多从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初期为水渍状不规则褐色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紫褐色或黑褐色,边缘清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灰白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正面散生小黑点,造成叶片局部枯死严重时整片叶干枯脱落。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残体上越冬,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实行2年以上轮作;菊花收后,割下植株残体,集中烧毁;增施有机肥,配合磷钾肥,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结合菊花剪苗、摘顶心,随手把下部病叶摘除,带出田外,减少再侵染病原;在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7-10天喷一次,共喷3-4次。

②黑斑病

症状: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多发生在叶片边缘,初期淡褐色水渍状稍凹陷,逐渐发展成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无轮纹。后期病斑上生黑色霉层。多个病斑愈合后,在叶片边缘形成“V”型枯死斑,最终导致叶片干枯脱落。从6月份开始发病,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危害盛期。

防治:种植密度要适当,保证通风透光;加强水肥管理,适时浇水,雨季及时排水,氮磷钾平衡施肥;在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进行预防。

③枯萎病

症状:初期地上部叶片发黄萎蔫、植株矮化,后期叶片全部干枯至植株枯萎死亡,茎基部腐烂。从6月份开始发病,7月中旬到8月上中旬为危害盛期。特别是低洼积水地块更易发生。

防治:选择无病田的老根留种,繁殖健壮无病种苗;不重茬,不与易发生枯萎病的作物轮作,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茎基部。

④菊天牛

症状:成虫产卵前,先咬伤皮层,形成两个约围茎半圈、针刺状刻痕,导致上部茎梢逐渐萎蔫,并易折断。主茎萎蔫后,成虫继续在分枝上产卵造成分枝萎蔫。幼虫钻蛀危害后,使被害枝不能开花,甚至整株死亡。菊天牛一年发生一代,以新羽化成虫在菊花根部蛀道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成虫白天活动,幼虫危害期为4-8月,8月下旬开始至10月陆续发育成成虫。

防治:越冬期清除有虫老根;人工捕杀成虫,菊天牛成虫发生期,在清晨露水未干之前进行人工捕杀;大田发现菊花顶部萎蔫时,在萎蔫断茎以下5cm处剪除顶稍,并集中处理,杀死其中的幼虫;成虫发生期进行药剂防治,可用5%氯氰菊酯乳油、40%辛硫磷乳油喷雾。注意喷雾均匀,施药到茎部。

⑤菊瘿蚊

症状:以幼虫在植株叶腋处,顶端生长点和上部嫩叶危害,形成绿色或紫绿色,上尖下圆的桃形虫瘿(每虫瘿有红色或大红色幼虫1—25头)危害严重时虫瘿累累,叶片变形,菊苗枯死,重新发苗或植株生长缓慢,矮化畸形,影响座蕾和开花。菊瘿蚊一年发生5代,最早发生在4月中下旬,在9月中旬达到最大虫瘿量。

防治:栽种大田菊花要远离虫源;移栽时结合打顶摘除虫卵,清除菊田周围菊科杂草;当田间虫瘿量较大时,可选用低毒,内吸性好或渗透性强的药剂(吡虫啉、乐斯本等)进行防治,每7天喷洒一次,连喷2—3次;加强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在害虫发生后期,当天敌昆虫数量大时,不要盲目使用化学药剂,以保护天敌。

⑥蚜虫

危害症状:成、若蚜均群集刺吸菊花汁液,苗期主要危害嫩茎和嫩叶,影响茎叶正常生长,嫩叶皱缩,向下卷曲;现蕾开花期则集中为害花梗和花蕾,开花后为害花蕊,造成花蕾变小,易脱落,影响菊花产量和品质。雌成虫在杂草根部或一些木本植物表皮缝间产卵越冬,翌年春季在越冬寄主繁殖3-4代后,4-5月产生有翅蚜迁飞危害。

防治:秋季菊花采收后,清除田块四周的杂草等越冬寄主;保护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蚜虫发生高峰期,用10%吡虫啉1500倍液或20%杀菊酯乳油5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洒,每7天1次,连喷2-3次,采花前三周停止用药。


采收与加工


怀菊花采收一般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中旬,怀黄菊、怀黄菊1号、怀紫菊1号、怀白菊等品种以花序入药,一般以花瓣平展,花心散开为最佳收获时机;珍珠菊、怀紫菊1号等品种多以花蕾入药或茶饮,在花蕾未绽开时采摘。采收要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湿花采下后容易腐烂,变质,蒸后颜色萎黄,质量差,菊花采收工作应在下霜前完成,采下的菊花要及时上架,否则影响菊花菊花产量和品质。

菊花的加工方法有生晒法、烘干法、蒸花。要根据加工能力,随采随加工,目前烘干法是损耗最少,所得干花最好的一种加工方法。


作者:焦娇


文章编辑:佚名